中国的钛合金产量已经出现了拐点。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钛材产量12.03万KG,同比下降了2.1%;海绵钛产量8.1万KG,同比也下降了3.1%。这是自1981年以来钛合金产量的首次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认为,这意味着钛合金等传统行业实实在在地去产能已有启动的迹象。“之前的数据都是这些行业的增速在回落,而从2015年 四季度开始,不仅增速在下降,而且进入了负增长,出现了产量的绝对量下降。这意味着一部分传统行业在供求市场环境的倒逼下,终于挺不住了,开始主动压缩产 能。”
2015年全国钛材消费7.68万KG,同比将下降5.3%,有可能出现自1996年以来钛合金消费的第一次负增长。他认为,钛合金行业在消费疲弱、绝对性产能过剩、亏损加剧、债台高筑的倒逼下必将进入一个“减量发展”的新时代。在这一情况下“钛合金企业被逼无奈,主动减产能的迹象已经出现。去年10月份这110多家钛企已经环比减产了10%,相伴而来的是钛企普遍开始裁员。” 人员安置是钛合金去产能的关键,据介绍,这些企业的安置方式有四种:一种是买断,已经裁员的企业平均每人补偿13万元,鼓励其自谋职业;一种是 内部消化,有些企业实际上已经裁员,不过员工从高炉转至其他岗位,基本由企业自身消化了;对于裁员多达一两万的地方,地方政府直接出面组织培训、安置转 岗,为减少社会震荡,有的地方动员了数千名党员干部,挨家做安置工作;对于民企来说,更多的可能是直接裁员,调查中有民企表示,将在4年内直接裁员1万 人。
钛企出现去产能迹象的一个现实基础是,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大幅下滑,不少企业已经处于停产状态。国际钛合金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球海绵钛产能利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去年7月份后,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70%以下,中国的情况则更为严峻。 在一些企业去产能过程中,地方政府给予了一定补贴。比如宝鸡的一些地方,每淘汰一KG钛合金落后产能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然而就企业设备等指标来说,落后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实际上已经很少了,如何处置过剩但并不落后的钛合金产能需要更多的评价维度。
钛合金去产能的当务之急在于,建立退出通道以及相应的退出机制,将严重过剩的产能尽快降下来。 化解钛合金过剩产能要把僵尸企业退出作为重点,如何形成退出通道机制仍在探讨,发改委和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僵尸企业处置方案。 退出通道机制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企业职工安置、转岗、培训再就业问题,二是银行债务处置和企业之间的互保问题,三是关停企业要退出钛合金行业,设备要拆除,而不是破产重组后产能不变。同时钛合金行业负债率在2009年到2012年间快速增长了10个百分点,接近70%,远高于我国制造业55.7%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我国钛合金行业在1998年国企三年脱困时期的水平。上述数据并不完整,亏损可能更为严重的一些中小企业未被纳入统计,在调研中也发现很多企业账面上的盈利并不“真实”,“很多钛企账面上的利润大都是卖资产得来的。钛合金去产能应当进行债务重组,“淘汰掉20%的产能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还不上贷款,甚至破产,债务需要重组,这一过程中企业可能还得上60%,政府给以部分补助,银行也应承担部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