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国都在寻求
钛材低成本开发的工业化路径,因为钛是最有可能替代钢铁被大规模应用的金属结构材料。从海绵钛及钛材的产量来看,我国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与美、日、俄等国相比仍存在“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问题。比如“蛟龙号”采用的是俄罗斯的钛板。而降低生产成本是当前钛产业发展最大的技术难题。张剡表示,我国钛资源储量世界第一,若成功实现技术突破,不仅可以为产业结构优化和装备制造升级提供保障,更将引领结构材料革命。
我国90%的钛资源储量集中在攀西地区,始建于三线时期的攀枝花是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经济特区,建设攀钢更是党和国家为开发攀西资源、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建设大三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几代国家领导人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怀支持下,在广大科研人员共同持续50多年的努力,攀钢先后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微细粒级钛铁矿选钛、转炉提钒等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开发出百米钢轨、钒氮合金、高速铁路用轨、纳米二氧化钛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钒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钛加工企业。
从技术进步、市场空间、企业转型和产业模式等多个角度看,目前我国钛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钛材发展将助推我国制造业升级,应集中资源抢抓历史机遇,引领新一轮结构材料革命。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和全国政协委员、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孙朝晖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加快组建国家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结构材料革命。”新材料是所有产业的基础和先导。一代材料一个时代,高端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引起划时代的产业革命。作为第四代结构材料的主要代表,
钛材不仅在航空航天、大型舰船等重大工程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未来甚至可能取代钢铁。
如何发挥国家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作用,张剡建议,要依托智能化制造技术和基于高通量计算的材料数据库、材料基因工程、材料仿真等新型研发手段,瞄准重点高端产业发展,聚集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和资源,对基础实验、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及标准进行系统性开发。同时,紧紧围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大型舰船、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统筹规划,区域布局,跨界融合发展,引爆
钛的新材料技术和应用的革命,助推高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