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已经成为
钛生产大国与钛消费大国,但对比俄罗斯等国的钛产业成果,我国从海绵钛到
钛材都缺失高端产品的底气。虽然西部超导、宝钛股份在少数细分领域己经走在世界同行前列,但我国海绵钛生产、钛材加工制造工艺技术及产品品质整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即使在民品应用方面,我们的工艺水平、产品精致上与日本、澳大利亚也有较大的差距。
2015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海洋用钛会议上,中国工程院周廉院士说,海洋用钛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在海洋用钛上缺少很多试验数据。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海水腐蚀程度不一样,我们缺失实验数据,缺失对钛产品应用上的深度研发,这也是今年将多次召开海洋用钛方面研讨会的原因,提议希望国家成立专门的海洋用钛研发中心。2015年5月,笔者在宝鸡钛会上听中国科学院曹春晓院士、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的
钛分析报告得知,钛产业前景光明,但中国钛产业在高端产品研制方面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干勇院士对笔者说,钛产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平台,拓展应用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互通信息、共同攻关,这对提升钛材产品的高端化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的确,海绵钛在还原蒸馏炉中高温、封闭、真空生产,质量稳定相当关键。搞海绵钛生产的人都知道稳定生产的重要作用。只要做到大趋势稳定,海绵钛产品便趋于稳定利于用户使用。而下游用户往往担心质量的波动起伏,因此,不要用海绵钛生产中的偶发性因素来判定质量“上台阶”。不管是俄罗斯、乌克兰、日本,还是国内的个别老字号海绵钛企业,偶尔都会出现质量波动,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海绵钛封闭真空生产中的偶发因素。生产要做到精益求精,产品要力求精雕细琢,这是钛企永恒的追求。但也要正确对待海绵钛生产中的偶发因素。对突然出现一两炉好质量的产品要分析偶发性原因。但如果季度、半年、年质量都不错,那就值得总结,也应该“歌功颂德”。近些年,我国海绵钛及
钛材加工企业,因为无序进入市场种下了“无序的苦果”,未来只有在国家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实现优胜劣汰,在转型中“助力优者强者,淘汰劣者弱者”,才能好好助力“钛企自强”。
2011年北京世界钛会宝鸡分会上,俄罗斯钛协会的发言始终在我耳边回响:‘我们俄罗斯的钛产品,大部分都用在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上。’这是何等的底气与霸气!钛行业的同行们,努力吧,我们何时能有这样的底气与霸气?俄罗斯80%的钛合金加工材都是航空航天用,而我们只有不到15%。15%与80%,两个百分比说明了差距的存在。中国钛企应该努力去缩小百分比的差距,才能在未来赢得霸气与底气。新媒体里回旋的声音仍在缭绕,低端同质化产品竞争太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