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二五”期间生产的数据上分析,6万吨海绵
钛产量在“十三五”的头两、三年内或许都会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杠杆。“十二五”期间,我国共累计生产海绵钛355599吨,比“十一五”净增144207吨。2012年、2013年产量均在81000吨以上,其它3年都在6万多吨。“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海绵钛产量71120吨。低于6万吨,海绵钛市场价格缓慢回升。高于6万吨,市场价格逐步回落。因为,“十二五”期间扣除国家储备海绵钛、钛锭而刺激的产量增长外,年均产量只能计算为6万多吨。加之目前实体经济发展进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新常态,因此,6万吨海绵钛年产量的增减,在一段时间内会成为5万元/吨价格上下起伏的平衡点,也是钛企必须去“适应新常态”。 世界是辩证的,市场也是辩证的。平衡点的“量上价下,量下价上”将成为钛企业生存与发展博弈的常态化竞争,只有努力去适应这个新常态下的生产与经营才能找到“保生存谋发展”的方向。
综合“十二五”海绵钛产量、国家储备总量、下游需求量以及高端制造和实体经济整体发展的状况,海绵钛应用扩大仍需一把火候。6万吨海绵钛产量已经成为一个市场需求的相对平衡点(上下浮动5000吨)。只有当航空、海洋以及医疗等高、精、尖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大量采用国内
钛材时,6万吨的相对价格平衡点才会被有效突破。当然,即使平衡点突破了,未来整个行业总体趋势依然会停留在微利空间。而那些谋略高端并实现高端产品制造的钛企才会拥有较大的盈利提升空间。细分领域“唯我独有,唯我独尊”的高端产品更会拥有毛利率较高的定价权。2014年9月,记者写了《海绵钛市场:莫被浮云遮望眼》,2015年7月,写了《海绵钛面临“淘米式”洗牌》等市场评论在中国有色金属报钛业版上发表,分析了海绵钛市场价格起伏的原因。市场走势基本与分析吻合。
据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海绵钛产量60200吨,同比减少7625吨(最终数据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出台的《2015年中国钛工业发展报告》为准)。这个产量虽然是“十二五”期间年产量的最低点,但依然显示我国钛产业发展朝气蓬勃,持续向上。钛产业的朝阳性特点依然会在“十三五”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与发展空间。这十多年,对于钛企海绵钛产量在国有、民营企业的交替变化,既是市场因素倒逼,产能各异所致,也是钛企业之间相互在技术工艺、产量质量、市场挖掘、领域拓展、企业机制诸方面的相互博弈。从中也夹杂着推陈出新与市场不相信眼泪的深层次思考。倒下的面临如何去重新寻找活路,活着的面临如何去狭路相逢智者胜,挣扎的面临如何去破则立的壮士断腕。钛企未来面临的不仅仅是产量上的博弈,更有技术上的博弈,品质上的博奕,市场上的博弈,机制上的博弈,细分领域等高端产品拓展等方面上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