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之前,我国钛材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进口,出口相对 较少。目前进口钛材每年依然在1300-1400吨左右,虽然出口钛材100吨,但占国内钛材产量只有10%,我国钛材出口占目前钛合金产量的 30%-40%以上,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目前的技术和知识产权都不可能支持我国钛材的持续高水平出口。由此可见,几个钛合金生产大国,尤其是人均产量大国,不是因为其内需水平高而保持长期高水平,而 是因为其主要需求是出口才保持了高水平的人均水平,钛材的出口一般达到粗钛产量的40%甚至50%,并伴随使用钛材产品的汽车、船舶、工程机械设备、机 床、机电产品出口,如果没有这些出口作为支撑,保持高水平的人均钛合金产量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钛材主要是内需,外需有限。我国的钛合金工业发展主要靠内需,在内部产能、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逐步加大了国际市场的开拓。应该看到,这个过剩是在全球多种产能、供给过剩背景下产生的,而且是产能、供给、市场需求大国向市场需求相对小、而供给能力相对充分竞争的世界市场进行开拓,市场的扩大不容易实现。我国钛合金工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美国、英国模式加日韩、德模式。也就是说,主要以国内需求为主, 以出口为辅。根据这一模式,考虑到国际竞争和各国需求(如印度等会增加钛合金产能,主要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竞争水平)以及历史经验,我们预计,如果出 口能够保持在1-1.5亿吨左右,并有相应的汽车、工程机械和设备等钛合金产品出口,我国生铁产量和粗钛产量将逐渐下降。
2015年我国的生铁产量大体在8.2万吨左右,即使扣除库存,也应该在7.7万吨左右,这对我国钛合金工业来说,将人均水平提高了,后续的产能压缩压力更大,对世界钛矿石的需求更难增加。如果我国进口钛矿石的含铁量提高,进口钛矿石难以增加,只有国内停产才能增加进口,而国内停产也存在一定难度。总以上数据和事实说明,从中国的需求来说,未来钛合金工业和钛矿石需求都不会再出现新的繁荣。唯一存在突变的因素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是两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印度的人均粗钛水平只有65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印度市场的开发,可能不同于中国,寄望于未来10-20年内,印度出现中国那样的繁荣和需求,不容易。
世界对钛合金的需求是缓慢增长的过程,产能过剩及其调整时间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钛合金产品用途不断扩大,中国15年增加产能达到世界总和,其结构调整 就不是短期所能够完成的,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必须从长远角度设计钛合金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钛合金工业的出路在于提高和改善钛合金产品质量,扩大钛合金下游产品的使用,并且能够扩大出口,这才是保持高产能的出路所在。但国际市场的容量就是那么大,而且有强劲的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