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钛制品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海绵钛的年产能已达15万吨,钛锭的产能已达12.4万吨,而国内市场需求放缓,2014年实际的产量分别为67825吨和57039吨,开工率不足,而且大多数企业均处在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定位上,产品趋同,竞争激烈,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在航空、医疗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及生产上,我们还不能满足国内的发展需求,航空钛合金材料和医用钛合金材料等高端钛制品还需要进口。因此,中国的钛行业处在结构性过剩中。
目前,中国钛行业的技术装备已居世界前列,也生产了大量的优质钛合金材料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用于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等高端钛合金材料的可靠性、批次稳定性较差,导致发动机叶片和风扇盘等关键部件蠕变变形,发动机性能下降,不能满足大飞机及医用人体植入件对材料的高端需求。
我国钛行业在航空制造技术、钛合金等温锻造技术、钛合金超塑成形技术等高端制造领域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迫切需要全行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先进钛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力求攻克钛及其合金加工材性能均匀性、稳定性、批量一致性的技术难题,促进钛合金加工材产品性能全面升级,从而实现由依赖规模扩张的粗犷式增长向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增长模式转变,进而满足我国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医疗领域对高性能钛材的需求。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商榷解决。长期以来,我们研制鉴定了很多新型钛合金,但自主的原创性的不多,绝大多数是跟踪仿制国外同类产品,并且对新型钛合金的基础性、系统性的研究不够,从而阻碍了新型钛合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