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经济仍未摆脱危机的阴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下游企业需求疲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回顾2015年的钛矿市场时,最令笔者欣慰的就是中国企业正在学会如何合理的利用资源。如前文所述,在2015年上半年,国外矿山一直将钛矿价格维持在1000元/吨以上的相对高位。此时,中国企业改变采购方式,停止对国外钛矿的采购,用供应充足且成本低廉的国产钛矿相替代。1~5月间,中国企业对进口钛矿的用量下降了20%。这一变化另国外矿山猝不及防,在6月份被迫大幅下调产品价格。当国外钛矿价格降至与国内钛矿价格大体持平之后,国内企业增加对国外优质钛矿的采购,以较低价格进购优质的资源。可以说,2015年中国企业在与国外矿山的博弈中占得不少便宜。回顾4年前,中国企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对资源需求有所抬头之时,便被国外矿企横加一刀,国外钛矿价格在短短的4~5个月内翻了3倍。那时的中国,上下游整合、产业链布局等词汇刚刚提出。而在4年之后,中国企业已经可以与国外矿业巨头面对面平等地谈判。在付出学费之后,中国已经学会合理运用国内与国外资源,并尽量取得更大的收益。让我们来看看2015年中国钛矿市场的成绩单吧。2015年年初,国产钛矿价格600~610元/吨,2015年年末价格590~600元/吨,期间还有过20~30元/吨的上涨阶段。进口钛矿年初价格1080元/吨,年末价格940元/吨,全年价格均处于下调通道,全年跌幅超过10%。中国2015年对钛矿的需求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但下游企业合理运用采购策略,使得行业对国外钛矿采购量没有下降的同时压低了采购价格,节约了可观的原料成本。不管2015年我国钛企业盈利是否实现增长,我们都应为这些企业的成熟而点赞。
国内
钛矿价格稳定,进口钛矿价格下滑。从价格上来看,2015年以攀枝花地区钛矿为代表的国产钛矿价格大体稳定,阶段性出现几十元的窄幅调整。而进口钛矿价格在上半年处于相对高位,进而导致其销量受到影响。至下半年,国外矿山迫于销售压力下调其售价。据统计,自2015年6月至11月短短的6个月中,以澳洲钛矿为代表的进口矿价格下跌幅度已经超过了10%。而同期国产攀枝花钛矿价格则是时涨时落,价格相对坚挺。笔者认为,矿产资源无论其价格贵贱,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国不妨采取类似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采购策略,趁其价格处于低点时有意增加进口,减少自产比例。这样即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运用,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其实在这里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从去产能的减法中跳出来。毕竟,无论是生产低端产品还是高端产品,其中许多的设备都是相同的。若我们在现有装备的条件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工艺水平,大部分现有产能都是可以升级的。在这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做好自身定位,虽然自身规模及资金实力有限,但可以模仿日本小企业的生存策略,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产品上潜心研究,做专做精。以
钛螺丝为例,虽然产品并不起眼,但细究起来其加工工艺有很多可以完善提高的地方,静下心来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笔者认为,即使是最常见的东西,若能拥有自己的特色,做精做细令人难以简单复制,也可以将其变为高端产品。
如果按这种方式改革能够成功,即可以解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此外,航天、海洋、军工、核电等新兴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涉足其中,大型龙头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高技术领域,力争从国外企业手中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以2015年刚刚正式下线的C919国产大飞机为例,该机型的制造采取的是全球采购、国内组装的策略。作为一款较为先进的机型,C919单架用钛量在3.9吨左右。至2020年,随着C919的量产,我国航空钛材需求量将突破1万吨。但目前我国国产航空钛材能够满足C919要求的比重不足10%,绝大部分份额都被国外企业占得。蛋糕在增大,我国钛企业应当考虑如何才能占有更多的份额。下游企业学会合理利用资源。我国钛行业一直呈现出整体规模虽大,但产能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目前,我国钛矿、海绵钛、钛加工材、钛白粉等产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排在世界前几大供应商、生产商的位置上。我国海绵钛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但产量最大的企业年产量不过刚超过1万吨/年。反观全球市场格局,每个国家最多只有1、2家企业,产能集中度极高。而在钛白粉行业中,全球前5家企业合计产能超过全行业的70%以上,而在佰利联与龙蟒合并前,我国前10大钛白粉企业合计产能仅占我国钛白粉总产能的一半左右。小企业众多导致国内市场乱象丛生。每当市场进入低谷期,产品销售出现僵持时,部分企业总会率先降价,使得整个市场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导致业内企业利润空间迅速丢失。当市场供求稍有改善,价格逐步回升时,一些停工的小企业立即重新开工生产,力争赚笔快钱。2015年,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相继爆出部分企业大规模裁员或倒闭的新闻。而钛行业也是如此,持续的低谷期使得小企业退出市场的进程逐步加速,整个行业进入了整合与淘汰的阶段。陕西宝鸡和江浙地区中小型钛企业相继停产,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等问题被迫关门离场,而以
钛材贸易为主业的贸易公司则更为惨淡,全国范围内有近百家贸易公司告别钛行业。而在西南地区,一些经营困难的钛企业也有意转让出售。一时间,市场上充斥着某些企业间在商谈转让或兼并。中国钛工业体量已经发展得足够大,而若想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行业间的兼并重组,形成几家大型企业掌控市场的态势是必要条件之一。只有产能集中度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行为相对规范了,各企业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加大创新等方面,行业整体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