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国内氯化渣价格再度下滑,这也使得钛渣企业对下游的压价行为怨声载道。与此同时,下游海绵钛企业也在抱怨氯化渣质量越来越差,影响产品质量。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怪圈:钛渣企业认为下游过分压价,逼迫上游选择廉价原料避免亏损;下游海绵钛企业指责钛渣企业只顾赚钱不顾质量,导致其生产受到干扰,产品质量出现波动。这一现象从何引起我们先暂且不谈,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矛盾。一个是原料企业产品如何兼顾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矛盾;另一个是海绵钛企业如何平衡原料质量、原料价格与产品质量三者之间的矛盾。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钛渣企业所面临的矛盾。从瑞道网的数据来看,从2014年初至今,钛渣原料成本下跌了不到30%,而钛渣价格下跌了40%。钛渣价格已经在亏损的边缘徘徊了3个多月的时间了。从经济角度讲,自3个月前钛渣价格与成本线相持平的那一刻起,每一次钛渣价格的下跌都意味着企业必须降低成本才能维持运行。降低成本的空间从哪里来?电费、人工基本是固定支出;环保、销售费用也难以压缩。唯一比较容易调整的就剩下原料部分了。然而,廉价的原料必然质量不佳,从下游企业压价的那一刻起,钛渣企业就难以兼顾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就注定要在口碑与效益之间做二选一的抉择。
我们再来看一下海绵钛企业的状况。虽然自去年4季度以来,海绵钛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有所缓解,但各家企业仍然希望控制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然而,在工艺和设备不变的前提下,想要生产优质的产品,必然需要使用优质的原料;优质的原料必然是高价格的。原料成本、原料品质与产品质量,三个指标之间提高两项必然要降低另外一项。这样看来,钛渣与海绵钛企业间的矛盾似乎难以解决。若任由其继续下去,其结果有可能是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最后海绵钛企业和钛渣企业都受到伤害。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我个人认为,如果仅在当前的圈圈中做权衡,将无法得出满意的结论。但如果引入第四个变量,即用优质原料生产出的优质海绵钛所带来的超额利润,或许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利润,我们假设用普通原料生产的海绵钛售价为A,优质原料生产的海绵钛售价为B,那么B~A的差额就可以反映出两种原料间的差别。那么,海绵钛企业是否可以考虑给不同的原料评定不同的品级,支付不同的价格。虽然某些原料在化验单上的品质相差不大,但在实际使用上是有区别的。
4月下旬钛渣市场出现小幅波动。目前,氯化渣成交量依然处于低点,成交价格较上月略有下调。本月末部分酸渣企业上调报价,涨幅在100元/吨左右。瑞道分析,此次部分酸渣企业涨价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原料价格的连续提升。4月中旬四氯化钛价格出现下滑,跌幅在100~200元/吨。部分企业根据订单数量下调产量,以避免库存压力过大。受此影响,4月末四氯化钛供应量有所下降。4月份海绵钛市场表现良好。4月中旬,海绵钛企业提价1000元/吨之后,部分下游企业接受了新价格,海绵钛涨价行为成功。至4月底,TA1钛锭价格也同步上调1000元/吨。但由于下游市场竞争激烈,钛材价格没有同步上涨,而是依然维持原价。